欧阳觅剑:制造业望企稳 服务业或调整
在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的经济运行中,服务业的表现明显好于制造业。一季度,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6.9%;二季度,这个比例降到了51.9%。而第二产业的占比在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是37.5%和40.7%。将两个季度加总,上半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分别是39.4%和54.1%,差距已经拉大了14.7个百分点。这是近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情况分化的一个缩影:制造业困难很多,而服务业创新不断。
但从上面几个数据中,我们也能发现,在二季度,制造业的增长加快了,而服务业的增长放缓了。
从制造业PMI来看,五大构成指数中,生产指数、新订单指数、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都高于50%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订单指数,去年7月到今年2月有5个月低于50%,而自今年3月以来就持续高于50%,显示需求已有企稳的迹象。7月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50%,但都比6月提升了0.3个百分点。另外,7月产成品库存也较6月提升了0.5个百分点。这说明库存和招工的情况有所好转,将使制造业的生产加快。总体来说,7月制造业PMI降入收缩区间,显示制造业仍然有很多困难;但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比较,可能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。
利润情况也反映制造业在好转。今年3月以来,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一直是正增长。6月同比增长率为5.1%,比5月份加快1.4个百分点。另外,在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过程中,出现了价格上涨,反映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可能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。如果是这样,那制造业受到的抑制将会大大减弱。
而从非制造业PMI来看,虽然7月商务活动指数上升,但新订单指数、销售价格指数却都较6月下降0.7个百分点,掉到了50%以下。其实,今年以来,新订单指数、销售价格指数大多数月份都处于收缩区间,显示对服务业的需求并不旺盛。另外,从业人员指数、在手订单指数都在收缩区间继续下行,预示服务业有增长放缓的可能。
近年的服务业占比上升而制造业占比下降,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。但实际上,制造业并不是充斥着过剩产能,而服务业也不完全是创新驱动,它们发展情况的分化,在很大程度上是由“大水漫灌”式的融资规模大增长导致的,而不是各自效率水平的反映。融资规模大增长,一方面是源于宽松的货币政策,另一方面是源于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,后者就属于服务业。“大水漫灌”使房价大幅上涨,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增长;同时,也催生了以互联网+为名义的各种创新型服务业。创新型服务业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,但他们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,可能不如它们烧的钱多。这种靠大规模融资推动的服务业发展,是难以长期持续的,因此,二季度以来的增长放缓具有合理性,货币政策趋于稳健是其部分原因。
而在“大水漫灌”中,制造业却难以获得融资,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等成本都上涨了,这才是它们困难重重的根源。其实中国制造业仍然竞争力强、发展潜力大,当宏观环境有利于实体经济时,它们就能抓住时机稳健增长。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回升,是GDP增长率能够企稳在6.7%的重要原因。制造业今后还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,我们应该为其营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宏观环境。